南方网讯(记者 刘屹 通讯员 刘璟) 高耸的灰墙,威严的武警,严密的布防......提及看守所,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样的场景。
走进已经有30年历史的广州市黄埔区看守所,感受在庄重威严中焕发出新时代监所的蓬勃活力。
近年来,黄埔区看守所按照上级公安机关“智慧新警务”建设的部署要求,依托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新技术、新手段,以打造“智慧监所、平安监所、和谐监所”为目标,大力推进“智慧新监管”建设,不断提高监所安全管理和服务水平,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,使公安监管工作更法治、更科学、更文明、更人性化。
打造智慧监所提升安全系数
黄埔区看守所以警务实战平台为载体,以智能终端为支撑,依托“物联网+产品”应用,实现监所智能化管理,有力促进了监所安全管理的规范化、精细化。
看守所主动整合大数据,采用专业数学模型,从在押人员入所收押到监室日常表现、管教管理教育、医务治疗等环节,设置关键环节、风险点,依托智能信息系统,实现对在押人员风险评估,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、风险管控。在押人员通过监区智能终端,可进行实时报警、报修服务、视频通话、代购物品、就诊预约和查询就诊记录、意见建议等。
看守所依托“粤省事”“广州监管”等微信公众号,提供了高效便捷智能服务——通过微信公众号可进行执法办案提审预约、律师会见预约、家属探访预约,减少排队等候时间;家属可通过微信顾送款预存功能汇钱给在押人员,免去奔波之苦。记者在现场体验了快捷方便的智能服务平台,眼前一亮。
医疗卫生专业化保障合法权益
看守所积极探索监所医疗卫生专业化建设,与医院签订了医疗合作协议,开辟在押人员就诊、住院的“绿色通道”。实行医生巡诊、所内就诊、医生会诊、出所就诊的“四诊”制度,实现了小病不出所,急重病能“早发现,早处理”,有力保障了被监管人员生命健康权利。
看守所关注监区卫生环境,开展美化、绿化工程,定期开展清洁、消毒、灭蚊等工作,营造清爽干净整洁的环境。为在押人员每人免费配置棉衣、棉背心和保暖内衣,既让全体在押人员能“温暖过冬”,又免去了在押人员家属“送衣”之烦。
注重文化熏陶开展国学教育
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。在日常管教中,黄埔区看守所注重从精神教化层面,对在押人员进行文化熏陶,促进教育感化改造。
看守所对在押人员开展国学教育,把中华传统典籍融入监区文化建设,通过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感化在押人员,帮助在押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建立重新生活的信心,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,使他们学会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。
看守所定期组织在押人员参加文体活动,通过开展中国国学教育、书籍阅读、监室黑板报评比、队列操和广播体操等体能综合训练,使在押人员减少情绪波动,保持健康心态,自觉接受监督改造;利用广播系统设置播放每个时段具体“动作”,强化在押人员履行义务、执行行为规范,夯实习惯养成。
注重人文关怀滋润干涸心灵
创新管理理念,注重在押人员人权保障,黄埔区看守所对在押人员伙房进行了升级改造,完善伙房管理制度,落实配送记录、出入库登记制度以及食品留样制度,科学、合理制定每周食谱。节假日给在押人员加餐,发放水果、牛奶等营养品,为在押人员补充营养、增强体质。餐具用品消毒,安装直饮水装置,确保了在押人员“吃热、吃熟、吃卫生”。记者在参观伙房时发现这里整洁明亮有序,甚至还有提供各类民族习俗的饮食选择
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在高墙内,逢年过节正是在押人员心理最脆弱、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。在这特殊时期,看守所民警都会加强对在押人员的谈话教育,在进行法律、政策宣讲的基础上,与他们说古论今、拉拉家常,分散注意力,缓解思念之情。看守所还积极联系在押人员家属参加亲情会见,运用亲情感化的力量,让在押人员和家属团聚互诉衷情,享受团聚的快乐,从而促进感化教育。
节日期间,看守所为在押人员营造和谐温暖的节日氛围,为他们派发节日利是糖,组织观看红色革命电视剧,让这群特殊的人群除了思念、牵挂,更有感激、温暖,坚定改过自新的决心。
记者还探访了看守所内部工作区域,律师会见室、家属会见室、同时还了解了看守所内法律援助工作站相关工作情况。在押人员良好的生活环境,完善的保障机制,各种方便快捷的在线服务平台功能,多种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感化方式......黄埔“老监所”又焕发“新活力”!
|